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理论和应用相结合、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高职称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5人(其中博士后11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1人,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1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特殊津贴人员1人。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10余人,其中共享院士3人,国际及国内重点大学教授7人。
学院下设信息与控制、自动化、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等四个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国防、省部等科研课题150余项,科研总经费3500余万元;其中承担项目1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含重点项目1项),“863”2项及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2项;承担国防预研、浙江省重大/重点(国际合作)科技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教育部人才计划等项目44项。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6项,省厅级奖励多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实用专利35项(授权、公开),软件著作权2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在Automatica、IEEETrans.on.AC、SIAMonOC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被三大检索近300篇,出版教材和著作16部。
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220余人,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学院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备总资产达5000余万元。本学科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加拿大等大学,建立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学院将“立足浙江、依托行业、服务浙江、支持国防”,努力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创新基地。
学院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学院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科研竞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高。自动化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对计算机、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自动化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院人才贮备得到了质的飞跃。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4人(含博士后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重点资助人员1人,浙江省151人才14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10余人,其中共享院士3人,国际及国内重点大学教授7人。
有多位教师有海外游学经验,其中已归国人员8人,目前有3位老师在海外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做高级访问研究。
院长:赖小平
总支书记、副院长:王建中
男,1963年12月出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或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部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以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
现负责学院教师、思政、工会、安全以及行政工作。
副院长:罗志增
男,1965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研究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多项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专著1部,获专利授权多项。
现负责学院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
副院长姜周曙
男,1964年7月生,博士(后),教授,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能量利用及自动化研究室负责人。1998年12月在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6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返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自动化学院工作至今。致力于制冷空调、能量利用系统及自动化的研究。参与完成一项973项目。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以及企事业委托的科研课题或项目20余项。近3年来,作为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近30余篇(SCI、EI、ISTP论文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教材1部,参与了3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工作。
现负责自动化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副书记:李中昌
男,1966年3月出生,硕士,副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自工作以来先后主讲过编译原理、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十几门课程,参加校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计算机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2003年被评为院级员。2004年5月起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总支宣传委员。
现负责学生思政工作、工作、团总支、学生会工作及学院宣传工作。
自动化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为基础,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厚基础、宽培养、重能力”为主要特色的宽口径综合自动化专业。所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该方向浙江省创新基地(“重中之重”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较为广阔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工业过程控制、电气自动化系统、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研究、集成、开发、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检测与转换技术、过程控制仪表与装置、过程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工业自动化为主要培养方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性环节。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编教师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80%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学科发展迅猛,科研能力强盛,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本专业高端的仪器设备、训练有素的指导教师、筹划合理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全面提升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就业深造: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宽泛、就业率高,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可去研究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公司、邮电通讯、金融、外贸、电力、交通、国防、建筑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教学等工作。本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很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进一步选择在系内或外校攻读硕士学位,我系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联合培养深造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子、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网络以及仪器等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各种有关信息量的检测、转换和分析处理的原理、方法及技术,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电路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检测理论与传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等基础理论和绘图、识图、计算、测试、信息检索等基本技能;还应对检测仪器和检测系统,现代分析仪器等具体应用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线性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自控原理、感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与智能仪表技术、嵌入式系统与EDA技术、工程光学。
主要就业面向:仪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商检等部门,从事仪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以电气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为主,能从事工业自动化装备、电气工程、电力电子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网络化测控系统等方面的产品设计开发、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基础与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力、电子、信息与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具有解决现代工业与国防中的电气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等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软件、硬件等)、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网络与通信技术、现代检测技术、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智能大厦楼宇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气工程基础、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工业自动化、电气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楼宇自动化、智能交通、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中的技(研究与设计)、工(生产组织)、贸(营销与服务)、管(技术管理)等诸多岗位就业。